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

網工人員最重要的伙伴~輸入法

其實我覺得一旦決定要走電腦這條路時,英文輸入法是蠻重要的,因為只要學習不到一星期,就能受惠一輩子中文輸入法我個人倒是覺得還好,主要原因是,英文輸入法在電腦上很多指令都會用到,但中文輸入法真的用在工作上的大概只有打字員,而其實大多還是使用在打文章或聊天,但這2點只有速度是沒有用的,除非你的思緒比你的輸入還要快,中文輸入才有他的價值,以我為例子,像我這樣遲頓的人,打報告中文輸入其實只要50字,就很夠用了。

而我所說的英文輸入,並不是指一口氣打一整篇文章,而是瞬間爆發力,瞬間爆發力有什麼用呢?英打的瞬間爆發力對IT人員是很重要的,因為很多「指令」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單字,例如程式語言、HTML語法等等,如果熟練的話,就不容易出錯,如果速度快的話,就能很快的完成,很快完成的話,有錯就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來修改,是十分方便的。

英打的瞬間爆發力取決於2個要素, 1.對英文單字的熟悉程度  2.指法是否正確

而熟練的打字技巧,每天只需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了,下面介紹一些練習輸入法的網站

1.英文打字教學http://fonglingnet.myweb.hinet.net/typing1.htm
如果英打還不是很熟練,可以在這個網站做練習。



2.英文打字練習http://keybr.com
這個網站還蠻不錯的,因為非常簡單使用,進入網頁就可以直接開始了,不用任何註冊手續。


3.打字賽車http://play.typeracer.com/
如果覺得上面2個有點枯燥,這邊我提供一個「打字賽車」,可註冊也可不註冊,就像玩遊戲一樣,網站會隨機出現文章,你只要一直打字,你的賽車就會不斷的向前跑,當然文章打完時,車就會到終點,你也可以看到別的玩家跟你一起進行賽車,如果你有註冊的話,他還會幫你統計,你進步了多少,對哪些單字比較不熟等等,還蠻有趣的。


4.瘋狂打字員http://apps.facebook.com/typing-maniac
如果對上面3個打字練習你都覺得不夠新鮮,Facebook上還有打字遊戲,也是屬於單字型的,有點像Windows以前內建的打字練習軟體,不過這款還蠻難的(英文不太好連帶英打也會很差XD),後面速度很快,我有小玩一下,覺得後面關卡速度實在很誇張....不過還蠻好玩的(以打字練習來說)在Facebook上搜尋Typing Maniac也可以找到。

打字練習時的畫面↓ 其實我還不是很了解規則


我是覺得中文輸入比較沒那麼重要啦,但也許還是會有人想練習,所以我還是推一下

中文彈指神功檢測系統(這個網站請用IE開啟)
 http://sy2es.tnc.edu.tw/edu/keyin/chinese/chKeyinTest.htm
這是比較老牌的中文輸入練習網站了,文章數不多,但想試試身手還是可以玩玩看,好處跟 keybr 一樣,不必註冊連上去就可以直接練習了,十分方便。



對想練習輸入法的朋友們,這樣應該就蠻夠用了,如果有更好用更方便的網站也可以推薦一下^^

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

隨筆三~聚餐

2010/08/01,我們網工幫辦了第一次的聚餐在古華花園飯店,果然要聊天哈啦還是吃到飽比較適合。

 第一個月,還在 Net 和 Windows2008、PCDIY、DHTML等等前期階段,每個人都顯得很從容,很多東西感覺都像是常識性問題,什麼 MS_Lab 是方是扁,我想也沒有人在意,這個時後大伙們都還在準備微軟的MCITP,不過老實說為了考試而考試,而沒有把該準備的東西準備好,已經有點捨本逐末了,等到考完後,才驚覺已為時已晚。

聚餐時的一些照片~


聚餐時的一些照片~


團體照,雖然沒有大家都入鏡


大吃大喝的我們,還沒察覺,這只是雨前的寧靜,風暴正悄悄迫近......

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

簡單實用的擷圖軟體~Winsnap

因為我平常做筆記的速度還算不錯,而且都有附上剪裁過後的圖片,所以有些同學曾向我請教擷圖的技巧,不過我想這應該是沒什麼技巧的,而是軟體成份居多,學長也有介紹很不錯的軟體 Faststone Capture ,比較有趣的是能切不規則型,而我在這邊介紹的是我比較常用的一套軟體 Winsnap,會用這套的原因是因為他非常簡單,而且擷圖擷的非常乾淨且漂亮,功能雖然不多,但麻雀雖小,五臟倶全,下面我會介紹一下用法。
(我的Blog上的圖也都是用這個軟體捉的)

載點我放在最下面的地方,看過介紹如果覺得有需要再下載吧~

這套軟體是多國語言的,下載下來後,是英文介面,但只要先選擇「Options」中的「Settings」就可以進入設定中更改他的語系。

進入後我們會看到右上角有一個「Language」,下拉式選單選擇你想要的語言就行了,當然我是選擇繁中。

選完後就會變成繁中介面了,這套軟體縮到最小後會常駐在最右下角變成 Icon 模式,但只要捉圖就會跳出來(當然也可以設定不跳出來),這個功能讓你機乎會忘了它的存在,十分方便,之後只要用熱鍵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捉圖,這時可能會想說"還要記熱鍵啊?",不過這熱鍵最常用的大概就3種……十分簡單好記

第一種 - 捉全畫面,就是按原本鍵盤右上角的 PrintScreen 就是了(太簡單了,根本不算熱鍵啊!?)
第二種 - 捉使用中的視窗,這個功能做教學時可能會常用到,就是按ALT+Printscreen(跟Windows原本的熱鍵一模一樣.....,也不算熱鍵啊@@)
第三種 - 捉自訂範圍,這就是這款捉圖軟體的主打了,可以捉自訂範圍,而且備有放大鏡可以使用,非常精準又方便的功能(我做筆記主要就是用這功能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比較需要記的就是按「ALT+CTRL+Printscreen」,就完成了,下面會繼續介紹簡單功能。

另外這張圖右下角有注意到的話會有6種效果可以打勾,基本這種後製功能上看個人喜好,有興趣可以玩玩,我就不多說明了。

如果不想按熱鍵的話,打開它的視窗,右邊的捉圖鍵也能捉圖(我覺得很難用,還是按鍵盤熱鍵吧)
下面的話,提供了主要5種捉圖模式,但我比較常用的只有視窗(ALT+Printscreen)和自訂區域(Alt+Ctrl+Printscreen)
其他有需要的話也可以使用,但最好還是用熱鍵比較好,左邊的預覽畫面就是看捉到的圖狀況,也不常用,直接到資料夾去看圖比較快…。

上面選單有六個選項我只介紹每一項比較常用的功能。

檔案(F)→都不常用,比較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你忘了你的圖片存檔資料夾放哪的話可以使用「開啟圖片」這功能
編輯(E)→都不常用。
模式(C)→基本上功能就跟上一張介紹的5種捉圖一模一樣,要特別說明的地方在於,只要在這邊切換成某種模式後,以後直接按 Printscreen 的圖片就會使用選擇的模式,而不用熱鍵,例如我如果在模式下拉選擇「自訂區域」,那以後我只要按 printscreen 就會變成自訂區域,而不用再用 Ctrl+Alt+Printscreen 的熱鍵,適合懶人使用,不過熱鍵還是會優先就是了,建議還是記下熱鍵就好了,不用這麼麻煩到這邊選。
工具(T)和說明(H)都不重要
全篇完

不…開玩笑的啦,不過工具和說明的確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,選項(O)這一區,因為篇幅比較多,所以到下一張再說明。

選項裡的「自動儲存」建議勾選,這樣以後你只要捉完圖都會自動存檔,十分方便,捉圖這個項目可以選擇「要不要包含游標」
以及很不錯的「清除視窗背景」,這樣就不會出現花花的背景,這邊要說明一下,新版Windows的視窗,邊角不是直角,而是圓弧,很多捉圖軟體都會捉出白白的邊,但Winsnap在Gif和Png這種透明圖檔模式下,會幫你導圓角,十分窩心,另外因為新版Windows的Aero視窗可以透明看到背景,如果你的桌布很花,會影響擷圖的話,Winsnap也可以在「選項」的地方勾選「清除Vista視窗背景」,讓捉圖變的很乾淨,這個功能很實用,比較一下就知道了,往上拉,我第二張捉的圖就是沒有去掉背景的視窗,花花的,如果只捉小視窗的話就會有點醜,如果你在教學上需要留下滑鼠也可以在這勾起「包含游標」。


其實前面的設定比較重要的只有「自動儲存」、「包含游標」和「清除背景」而以…真正重要的是「設定」裡面的選項

"一般",這個項目我們一開始有來改過語言,下面的設定比較有用的是「在系統列顯示Winsnap 圖示」
然後左擊預覽和雙擊預覽雖然我沒在用,但對有些人來說可能還不錯吧?因為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覺得熱鍵竿用時,這個功能很直覺。


既然是捉圖軟體,最重要的功能當然就在這一區了,建議把啟動時捉圖勾掉,我覺得這功能根本莫明奇妙

重點設定這邊都有,像游標、清除背景,也可以在這邊選擇,然後捉圖前隱藏 Winsnap 視窗記得勾掉,不然捉圖時 Winsnap如果在的話
就會連它一起捉下去,我會勾掉是因為我這篇捉圖有捉 Winsnap的介面...所以才會勾掉,延遲捉圖是按下去後多久才會捉圖,預設是半秒
,這功能也很雞助,我竟然有在用...XD


儲存功能也十分重要,因為決定你存些什麼,存在哪?

自動複製到剪貼本,就是原本Windows的功能,你可以存在剪貼本,再到小畫家之類的軟體編輯自動儲存圖片在這也可以勾選,建議勾選自動為圖命名也建議勾選,應該不會有人在連續捉圖時一直幫圖命名吧?

圖片格式預設為「PNG」因為方便編輯,而且能發揮這套軟體的好功能(導圓角),但不常編輯圖片的朋友建議改為「JPG」大部份情況,容量會比較小而且好使用。

自動儲存選項這邊很重要,請選擇你最方便存取圖片的資料夾,(例如根目錄下、桌面上或者我的圖片等等)檔名可以依照你的喜好加上%NUM%(變數)

例如,可以命名方式為 「7月23日的Windows2008教學-%NUM%」,之後捉圖就會很自動的出現
7月23日的Windows2008教學-1.jpg
7月23日的Windows2008教學-2.jpg
7月23日的Windows2008教學-3.jpg
7月23日的Windows2008教學-4.jpg


最後的功能就是常用的功能熱鍵啦,熱鍵我就不多說明了,依個人喜好吧
但最下面兩個功能建議勾選,因為能隨時捉圖,還蠻方便的。


感謝耐心看完的人,下載點在 這邊
(抱歉最後還是擺了一道...XD)

建立網域控制站(Domain Controller)的方法+裝DNS+加入網域

動態目錄 Active Directory(AD),這是微軟最重要的網路功能,而要建立這個功能,必需要有一個網域控制站(Domain Controller),DNS是DC運作的核心,DNC利用SRV找到DC的IP

在2000以前,DC分鐘PDC(Primary Domain Controller, 主要網域控制站)和BDC(Backup Domain Controller 備用網域控制站),2000之後就只有DC了不但都可以提供驗證服務、派送群組原則進行管理,DC間都是同等的,也可以相互覆寫,而 2008新增了 RODC(Read Only Domain Controller, 唯讀網域控制站)

若電腦的數量多的時後增加DC的數量,可以利用DHCP分配管理底下的電腦,平均分配DC間的負擔,而達到負載平衡(Load Balance)的效果。

建置DC的步驟
以 Server 2008 來建置 DC
開始 > 執行 > Dcpromo


若勾選進階模式安裝,在後面的步驗只有差在一頁NETBIOS的名稱而以,這邊我還是勾一下

因為是第一台DC,所以這邊選擇「在新樹系內建立新網域」

網域控制站最重要的就是他的 Domain 了,這邊要輸入你的網域控制站的域名


他會檢查 NAT 中是否有人使用這個域名

這一頁就是剛剛提到的,勾選進階才會出現的 NETBIOS畫面
(NetBios是舊的網域控制站的功能,這邊設定是為了不支援DNS的舊系統,例如98、NT能透過NetBios與此網域溝通,系統預設的NetBios名為DNS網域名稱第一個句點左邊的文字)

樹系功能等級要選 2000,這樣2000和2003的DC才能一起用,如果選2008的話,2000和2003就不能用了


網域功能等級這邊我們同理也選擇2000,如果需要升級以後可以再升級,但如果一開始選2003就無法倒回了。

DNS也可以之後再安裝,不過安裝時也建議樹系第一個DC安裝DNS,所以就裝吧


最後一個步驗,可以匯出文字設定檔(Anser file),以後如果要做一樣的設定就不用再做上面的步驟

到這邊,DC的建置就告一段落了。

建次2號網域控制站的方法
這邊也順便介紹建立第二個DC的方法

這次改用 Server 2003 去加入剛剛建立的網域(uc103d.educom)
一樣是在 開始 > 執行 > 輸入 「Dcpromo」

之後的畫面跟2008一樣,所以我們就直接下一步、下一步到這個畫面選擇「現存網域中的網域控制站」


如果要加入原有的網域,當然是要有權限的帳戶認可才行,所以在這邊我們輸入帳戶和欲加入的網域


在2008DC建置DC時,有安裝DNS,我們2003自然的DNS就是指向2008DC


輸入要加入的網域完整DNS名稱


還原模式密碼跟系統管理員密碼是不同的(這個密碼在還原A.D資料時目錄還原模式會用到)


到這邊就完成了。

Server 2003 的 DNS安裝因為很簡單,所以我在這邊也順便提一下
控制台>新增移除程式>新增移除元件>Networking Services >詳細資料


詳細資料後會看到「網域名稱系統(DNS)」請勾選


這個服務要放入 Server 2003 第一片光碟,這樣就完成了,真是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愉愉快快~

2008和2003建置DC都講完了,乾脆順便說明一下,加入網域吧,一次包到好~

要加入網域前,要記得的重要事項,請把要加入網域的那台電腦的DNS指向DC,不然會找不到DNS喔。
(我這邊的2008的DC ip是 192.168.8.101 所以DNS就指向這個位置)


在我的電腦中電腦名稱/網域變更,把「成員隸屬」改成網域


確定後,會叫你輸入帳戶,就輸入該網域已有的使用者帳號及密碼就可以了


到此為止,整個網域就都架構完了,也有電腦加入了,是不是很簡單呢?

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

隨筆二~座位表及81Logo

剛進來的第一個禮拜左右的時後,用CorelDraw做了班上座位表,105教室及310教室的版本105教室的座位表



105教室的座位表完成,我用同樣的方法又做了310教室的座位表,這時已經選屸幹部了,所以把這個要素也加了進去。


310教室的座位表,後來交由一智完成實體的部份,實體後變的十分方便,可以利用魔鬼粘的優點來移動位置座位,是動態的座位表,如果有同學電腦出問題或因為某些因素要換位置,老師也能立刻找到他。


我另外自已畫了一個Logo,畫了2隻P2P軟體的知名體物,然後用了Starcraft 2的素材當底色,其實這個Logo有3個內涵,第一就是,P2P軟體者需靠眾人之力才能完成,所以算是團結的像徵,第二就是,因為是P2P軟體,所以任何一個點出問題,都能立刻改由其他的點供給,也代表了我們最常掛在口中的「高可用性」,不過其實還是愉樂性質大於上面2個內涵,這個圖完成後我只使用過一次,那就是介紹WinSnap時當浮水印使用。





有點遺憾的地方,也許是我眼花看錯,所以原始檔都被我刪除了,所以除非我心血來潮再次重製,否則應該也都看不到後續版本了。

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

隨筆一~開端

以前曾經想寫日誌,但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,難道我真的該為自已留下些什麼嗎?

這是我第一個網誌,我希望這個網誌除了能為我留下一些回憶外,也能成為一本有用的工具書。



- Silvster Huang.


Silvster's log:

其實我最初時,是非常不安的,
或許不安的感覺是來自畢業後的每一次錯誤的決擇,我究竟該做什麼,何去何從呢?安逸的個性讓我給了自已不斷重複的機會及籍口,猛然回首,那些曾在心中的夢想及計劃,都這麼不負責任的被消費了……。

會有這個網誌,其實是因為楊家福學長及鄭治中學長,認為自已學習的歷程,不要茫然的渡過,多少應該為自已留下些什麼,我認為還蠻有道理的,在看過超文、Kimo、英凱、ŚΪmÖn、Rex等前輩們走過的路,難掩我心中的感動,所以我也試者留下自已的足跡……

於是,「網工育苗地」(Network Engineer's Cradle)誕生了…,我認為這個名字還蠻符合我目前的心境,也許有一天我能獨當一面時,會把名字改成比較有魄力一點吧(笑),原本是不想用這麼黑色系的配色的,但這種簡潔的風格還蠻符合我的胃口的,所以,就這樣做吧~

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

關閉關機事件追蹤器



關機事件追蹤器是 Windows Server 在關閉時會出現的對話框,問你為什麼關機,就算你強制關機,下一次也會問你,上一次為什麼關機,所以有時後也是挺煩人的,如果覺得不方便的話,可以到「群組原則管理編輯器」去關閉。

關機的原因和問題可以到 
開始>系統管理工具>事件檢視器去找查詢

關閉方法 Server 2003 和 Server 2008 方法相同
因為這個功能是本機的功能,所以用 gpedit 修改就行了。
執行 > gpedit.msc
電腦設定 > 系統管理範本 > 系統底下的「顯示關機事件追蹤器」改成已停用即可

Server 上網安全性限制解除

其實這是一個比較雞肋的技巧,因為一般 Server,是不會讓一般使用者操作的,而網管人員也不應該用 Server 來上網,所以微軟就設定了網路安全性限制的功能,搞到你不想上網就不會去上了,來保護 Server 減少被惡意網站傷害的可能性。

不過這個功能就如密碼原則一般,其實安全性終究要靠教育,而不是怕你亂跑就把你的腿打斷,所以這個功能我還是會把他關閉。

Server 2003 關閉 IE ESC 的方法
控制台 > 新增或移除程式 > 新增/移除 Windows 元件 > 取消 Internet Explorer Enhanced Security Configuration


Server 2008 關閉 IE ESC 的方法
系統管理工具 > 伺服器管理員 > 安全性資訊那欄右下有一個 IE ESC >進入後可以選擇限制管理員或使用者。

改變密碼複雜度及長度

 改變密碼複雜度及長度故名思義就是,Server 為了安全性,通常會希望使用者將密碼設的比較複雜,例如英文+數字,長度要在7碼以上,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資料外洩或電腦入侵,都不是密碼被破解,而是社交工程或者是被入侵軟體所利用。

 以我個人的想法來說,密碼複雜度和長度的意義是不大的,因為一個高明的 Hack 也不屑用這種 Low Level 的土法手段;事在人為,對一個密碼可能會設成123的 User,就算 Server 端這邊強迫他要使用複雜性密碼,最後還是會因為寫在便利貼上被有心人仕抄走,或者忘了自已的密碼造成 MIS 的困擾,真正帳戶安全,還是要從教育,而不是藉由由外力。


Server 2003 和 Server 2008 修改密碼原則的方法是一模一樣的
系統管理工具→本機安全性原則→帳戶原則→密碼原則


比較會用到的項目為
密碼必須符合複雜性需求
(Password must meet complexity requirements)
開啟的話必需包含下列四種字元中的三種:
英文大寫字元 (A 到 Z)
英文小寫字元 (a 到 z)
10 個基本數字 (0 到 9)
非英文字母字元 (例如 !、$、#、%)

停用的情況全部打數字也無所謂。

密碼最短有效期(Minimum password age)
這個功能決定你的密碼使用多久後要更換,可以設定 1 和 998 天之間的值,或設定天數為 0,設為0的話就是永久有效,永久有效的部份也可以在使用者帳戶的部份單獨設定。

強製執行密碼歷程記錄(Enforce password history)
這項安全性設定決定重覆使用舊密碼前,必須與使用者帳戶相關的唯一新密碼數目。此值必須介於 0 和 24 個密碼之間。這個原則可讓系統管理員藉由確定不再繼續重覆使用舊密碼,以增加安全性。

最小密碼長度(Minimum password length)
這項安全性設定決定使用者帳戶密碼可包含的最少字元數。您可以設定介於 1 和 14 個字元之間的值,或設定字元數為 0,如此便不需要密碼。(在網域控制站預設為7,獨立伺服為0)


網域控制站修改密碼原則
當伺服器成為網域控制站後,本機上的帳戶和網域的帳戶就分開了,所以在網域中執行Gpedit.msc,是不能改密碼複雜度的(會呈現灰色狀態),

網域中的使用者如果想修改密碼原則的話,必需使用網域安全性原則,或者使用 GPMC.MSC
(Gpedit.msc 是管理本機,Gpmc.msc 是管理網域)

如果 Server 2003 沒有gpmc.msc檔案的話可以到這裡下載 GPMC.MSC下載點

密碼原則修改操作步驟
開始 > 執行 > gpmc.msc
開啟群組原則管理後
網域底下的 Default domain policy 右鍵編輯

就會進入群組原則管理編輯器
電腦設定>原則>Windows設定>安全性設定>帳戶原則>密碼原則

底下有實際操作擷圖(Server 2008),2003操作方式其實是差不多的

這裡的 Default Domain Policy 是管理整個網域的群組原則
Default Domain Controllers Policy 是管理DC上的群組原則


修改完設定後,如果發現密碼還是不能修改,那就表示群組尚未更新,要等一段時間
記得去執行 gpupdate ,就會比較快了。


總之,本機的密碼原則就用本機的安全性設定去修改
   網域的密碼原則就要用網域群組原則的安全性設定去修改



相關新聞【台灣醒報特約記者李柏勳報導】
網路時代來臨,動不動就要設密碼。一看,「密碼最少六個字」,隨手就打123456?小心,不只你這麼想,大家都這麼想,連駭客也這麼想!專家呼籲最好每隔90天就更換一次密碼。

日前傳出,有超過一萬筆Hotmail使用者的密碼,遭到釣魚網站竊取並且公佈在網路上。網路安全公司Acunetix的技術長波丹.凱林,在這些敏感資料被移除前,搶先取得內容並進行分析,得到的結果令人吃驚。

凱林發現,儘管多數網站會建議使用者,要建立具有一定長度的英數混合密碼,大部分的人卻仍然偏好可以讓腦袋懶惰一點的方式。

根據凱林分析這一萬多筆密碼資料的結果,「123456」重複出現了64次,榮登最常見、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密碼寶座。類似的「1234567」、「12345678」、「123456789」、「111111」同樣高居前十名之內。

另外,有42%的密碼僅使用了小寫的a到z,例如「password」或「iloveu」,還有兩成左右的密碼只符合最低標準的六個字元長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最長的密碼達到了三十個字元:「lafaroleratropezoooooooooooooo」,但很顯然亦未能使這位苦主免於惡意釣魚網站的攻擊。

網路安全專家表示,10000次中出現64次,乍看之下機率似乎不大,但若駭客配合其他統計資訊,以及生日、名字等使用者資料,再結合專業程式進行暴力破解,入侵得手率將非常驚人。

電子郵件帳號可說是駭客最喜歡下手的目標,因為裡面通常會包含更多其他重要帳戶的資訊,例如網路銀行等。

另外,透過被害者的信箱,發送釣魚信件給所有通訊錄裡的親朋好友以騙取更多密碼,也是駭客一大目的。雖然事發後,微軟已緊急停用這些遭駭的帳戶,但網路安全公司Websense警告,已經有許多釣魚郵件透過這些淪陷的信箱發送出去。

根據英國廣播公司(BBC)的報導,另有一份包括兩萬筆Gmail以及Yahoo!用戶的密碼資料,也已經在網路上流傳據Google表示,可能還有第三份密碼資料未被公佈,只是並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受害者在上面。

專家呼籲,網友若還在使用短而簡單的密碼,應立刻更換,並且加強密碼強度。就算使用複雜的密碼,也要提高警覺留意釣魚網站的威脅,且最好每隔90天就更換密碼一次。

來源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1010/115/1sozv.html (此連結已失效)